闻名天下的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成立超过120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在过去,与美国的通用电气(GE)、德国的西门子(Siemens)、日本的东芝(Toshiba)并称全球四大电子集团。
四大集团,共同的特色都是从电灯泡这个改变人类历史的科技产品开始发迹,进而拓展了真空管技术,开发出了医疗用的X光管、收音机与电视的真空管,最后投入半导体产业,成为全方位的电子王国;不同的是,飞利浦的竞争者们,得天独厚地拥有母国庞大的内需市场,而飞利浦的母国荷兰,至今仍然只是个拥有区区1600万人(比台湾还少)的低地小国。
创业之初,飞利浦在美国与德国的专利诉讼夹杀之下求生,从一个位于安荷芬(Eindhoven)小小的红砖工房开始,在短短20年间成长为欧洲第三大的照明公司;接着,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抓住了千载能逢的机会,藉着各国抵制德国产品而垄断了欧洲;更一举打下无线电收音机市场,发展自有专利技术,将竞争对手抛诸脑后。
小国如荷兰,如何能诞生出一个电子帝国?
时间拉回到1895年1月,新年刚过,深锁眉头的安东‧飞利浦(Anton Philips)背着行囊,从繁华的阿姆斯特丹来到了南方乡下的小村庄安荷芬。他年方二十,刚从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学校毕业,打算一展长才,却收到父亲与大哥的家书,要他来家里的工厂帮忙。
尽管安东心中有千百个不愿,但是想到父亲的灯泡工厂才刚度过一场财务危机、现在人手短缺,那些唠叨抱怨的话到了嘴边,也只能硬生生地吞了下去。最多半年,安东心想:帮父亲跟大哥渡过这个难关之后,我就要回阿姆斯特丹去。他走到了那间小小的灯泡工厂前,深吸了一口气,推开了门。40年后,他将这座小工厂推向了世界的顶点。
飞利浦父子三人
1891年,身兼烟草贸易商与银行家的菲德列克‧飞利浦(Frederik Philips),与长子赫拉德(Gerard Philips),一同在安荷芬创立了飞利浦灯泡工厂(Philips Light bulb factory NV)。灯泡这个新玩意儿,才刚被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出来12年,造价昂贵,并不普及。但是热衷电子工程的赫拉德认为灯泡终将改变全人类的生活,与父亲一起投入了这门新事业。
尽管赫拉德有工程学位,但是对于灯泡这个新产品也是相当陌生。创业不到两年,就因为良率太低、成本太高而亏损连连;更因为灯泡在市场上还不普及,消费者缺乏购买意愿,造成荷比卢一代许多看准照明产业而投入的工厂纷纷闲置、倒闭。欧洲人只愿意买德国厂商西门子与AEG生产的灯泡:尽管昂贵,但是质量精良。
飞利浦父子俩人很快就要把资本给烧完了,但是他们觉得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只是时机未到,于是他们决定再赌一把:父亲菲德列克把家产都投入到灯泡事业上,并且把小儿子安东,从阿姆斯特丹找回来,担任公司的业务员。
飞利浦父子三人。Photo Credit: 飞利浦公司官网
年轻的安东小哥哥赫拉德16岁,精力旺盛,善于辞令。在阿姆斯特丹学习证券交易的训练,让他成为一个干练的谈判者。赫拉德沈稳务实,专注于提升灯泡的良率与寿命;安东处事圆滑讨人喜欢,分担了哥哥不擅长的业务工作。而他的加入,扭转了飞利浦灯泡工厂濒临倒闭的命运。
飞利浦博物馆重现当年飞利浦灯泡工厂内部(来源:荷兰旅游网)
首先,他与哥哥一同着手改善生产质量的问题。当时低地灯泡工厂必须有着许多玻璃师傅,以吹制的方式制造灯泡的外壳,因此玻璃师傅的手艺决定了工厂的良率。赫拉德与安东设计、导入了第一条机械化的玻璃灯罩生产设备,大幅提升了产品的良率,同时缩短了生产的时间,让产能升级,拉低了单位成本。
年轻的安东,察觉到灯泡的普及率太低,而荷兰国内的市场规模太小,根本支撑不起灯泡产业;若要扩展销售量,唯一的方法就是拓展到国外市场。当时欧洲诸国之间的贸易障碍并不存在,欧洲大陆内的国际贸易盛行。尽管如此,身为公司唯一的业务员,安东却只懂得荷语,根本无法做国际生意。
语言障碍并没有阻碍安东拓展市场的决心,他拎着一只皮箱,装着大大小小各种灯泡,买了张车票,跳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靠着比手画脚,加上质量改善后的廉价灯泡,他竟然接下了一张俄罗斯的大订单,让公司第一次赚了钱。此后,他陆陆续续得到许多俄国生意,正式成为飞利浦公司的王牌业务员。
善谋者得天下
短短3年内,飞利浦灯泡业务成长5倍以上。在业务订单上取得重大进展,让安东更有自信地在其他领域展现他的商业才华。首先,为了满足迅速成长的订单,必须扩展工厂的产线—这是个旷日费时的工作,但订单可不等人。安东选择以并购或是外包的方式,将荷兰南部的灯泡产能尽数纳入麾下。
手握订单,再用订单去谈产能,压低成本;透过低成本,又能争取到更多的订单—安东深谙此道。很快地,飞利浦就成长为荷兰境内最大的灯泡公司。
飞利浦灯泡工厂早期生产的钨丝灯泡
安东‧飞利浦成为低地国中让人闻风丧胆的谈判家、大商人,他的口头禅是:「让他们知道他们是在与谁做生意(They will know who they’re dealing with)。」
在当时,世界上的三大照明业者分别是美国的通用电气(爱迪生创办的公司)、以及德国的AEG与西门子。这三家公司拥有大量的灯泡专利,以及庞大的研究团队与实验室,为公司提供强大的研发后盾。举例来说,西门子拥有近百位科学家投入钨丝灯泡的开发,拥有上百件专利。而整个飞利浦公司,只拥有寒酸地不到十项专利;所谓的研发人员,只有总经理兼研发长的赫拉德一个人。
那是个智慧财产权观念还不普及的年代。安东心想,要突破与这些大厂的不对称竞争,唯一的方法就是偷技术。在飞利浦公司发展的头20年,公司信奉着老二哲学:让那些大公司去做研发,我们只要能快速复制就好。因为没有研发成本,复制出来的产品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进行销售—这让三大灯泡公司对飞利浦头疼不已。
1911年,美国的通用电气发明了一项前瞻的技术:拉拔钨丝(drawn tungsten),让灯泡的亮度更亮、光效率更高。安东只身飞到美国,透过他的商业人脉以及威逼利诱手段,在欧洲人还没看到这颗最新的钨丝灯泡之前,抢先一步亲眼参观了通用电气的生产线。等他一回荷兰,立刻告诉赫拉德他的所见所闻,不到几个月,就复制了钨丝拉拔技术。
飞利浦兄弟的这种「Me too」策略,短短20年为这家荷兰公司打下半壁江山,但是终于让他们招惹上大麻烦。
1905年,飞利浦的第一个灯泡专利。 (来源:飞利浦官网)
上回,我们提到飞利浦公司发展的头二十年,藉着快速复制的方式为飞利浦公司打下半壁江山。而当美国的通用电气发明了拉拔钨丝的技术后,飞利浦公司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不到几个月,就复制了同样的灯泡。
绝处逢生
就在安东与赫拉德得意洋洋地推出新的钨丝灯泡时,放任飞利浦成长多年的三大灯泡公司,骤然对这个新兴强权出手制裁。
多年来,由于美国与德国厂商都投入大量研发成本并且取得专利,让美、德两国的厂商很早就决定以交互授权的方式,使彼此在美洲与欧洲市场可以合法使用彼此的专利。由通用电气、西门子、AEG以及德国Auer形成的灯泡联盟,彼此互惠专利,独独将荷兰的飞利浦排斥其外。
1911与1912年间,德国三家灯泡业者(西门子、AEG、Auer)组成的专利共同体(Patentgemeinschaft)以飞利浦侵害通用电气拉拔钨丝的专利为由,在欧洲对飞利浦提起诉讼,要求飞利浦必须取得联盟的专利授权、缴交权利金、并且减少将近一半的市场销售。这招釜底抽薪,让安东急得直跳脚。
幸运的是,德国专利共同体与美国通用电气的立场并不一致。通用电气来说,它暗自担心:若是强迫飞利浦取得自己的授权,如此一来,全欧洲、美洲的灯泡市场,都将充斥着自己的拉拔钨丝灯泡——这乍看下是美事一桩,却潜藏着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s)的危机。
当时的美国政府正打算对垄断美洲灯泡事业的通用电气开铡,此时此刻,通用电器万万不能让人抓到把柄;一旦被以反托拉斯法诉讼,不仅对公司股价是一大打击,若是败诉,公司甚至会被强迫分拆。于是,在对飞利浦的诉讼案中,可以感觉到通用电气并不积极。
安东看出了这一线生机,一方面拖延审判,一方面在通用电气的默许下,将公司的销售重心从欧洲大陆转移到大西洋西岸的美国。如此一来,德国厂商如愿以偿地削减了飞利浦在欧洲的势力;通用电气透过自废武功的方式降低自己在美国的市占率,避开了反托拉斯法的风险;而安东与赫拉德的荷兰飞利浦,则在两大集团的合纵连横中,绝处逢生。
1912年,大难不死的飞利浦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安东与赫拉德出售手中持股,各自获利约1,500万欧元。从当年那个摇摇欲坠的灯泡组装厂,到如今的富甲一方:那一年,安东‧飞利浦仅仅38岁。
飞利浦物理实验室:NatLab
经过这场专利诉讼,让飞利浦兄弟意识到自己暴露在专利风险之中,寻思将公司在公开市场上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到一个大型的研发实验室计划。不过,长久以来,飞利浦一直是一个以生产为主要竞争力的公司,要在一夕之间改变路线开始自己研发,飞利浦兄弟犹豫了。
1913年,逃过了反托拉斯法风头的通用电气,推出了灌了惰性气体的新式灯泡,寿命更长,消耗的能源更低。前年安东偷回来的灯丝技术,立刻变成了「旧技术」。至此,安东与赫拉德觉悟到他们无法逃避与通用电气、西门子的技术竞争,决意放弃过去秉持的老二哲学,成立了一家专门研究物理与化学的实验室,邀请了莱登大学博学多闻的霍斯特博士(Dr. Gilles Holst)坐镇主持。
NatLab,1950年代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Philips Research的前身:NatLab(Natuurkundig Laboratorium,物理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面,霍斯特博士和他的科学家们开始专注气体放电效应,发明了第一盏高压气体放电灯(也就是荧光灯),时至今日,气体放电科技仍然为飞利浦照明部门稳定贡献超过七成以上的营业额;接着,霍斯特意识到真空技术可以扩展到X-ray事业,奠定了飞利浦医疗事业发展的基础;此外,霍斯特博士也是当年固态物理学以及超导体现象的先驱,把人类的历史带入了电子时代。
在这位出生于哈连的博士主持之下,NatLab发明了多极管,乃至之后的晶体管、无线电收音机、彩色电视机、以及光盘片。我们可以说,在NatLab以后,荷兰才真正变成一个研发与创新的强国。
霍斯特过世后,他的属下整理了霍斯特博士管理实验室的经营方针。尽管过了将近一百年,我们仍能从中看出一代科学人的管理哲学,值得我辈效仿:
1.尽可能僱用年轻的科学家;
2.不要太过于关注细节;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从面临的问题的模糊认识到最后能够对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前只是知道一点很表面、很狭隘的知识,没有经过实践考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明确,通过这次从网上找这方面的材料、科研论文,以及仿照编程,真正体会到单片机的无穷魅力与博大精深。要做好一个完整的事情,需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待要解决的问题,要耐心、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资源,以及主动搜集资料来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学习、充实自己。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在对待一个新事物时,一定要从整体考虑,完成一步之后再作下一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
3.提供科学家们良好的自由发挥空间;
4.让成员参与国际性的学术活动;
5.在个人主义与组织纪律之间取得平衡;
6.不以学科来分组,而是建立多个跨领域团队;
7.让小组有独立发展的空间,但是也要求小组要对公司的未来负责;
8.绝不允许过于细节的预算制度以及产品部门的经费限制来控制实验室路线;
9.鼓励资深研发科学家转任到公司的产品部门;
10.发展路线上,除了考虑到市场需求外,也要顾及实验室在学术发展上的领先。
大战爆发
1914年7月28号,奥匈帝国向赛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诸国分为两大阵营彼此对立。德国的产品遭到协约国阵营的抵制,这意味着欧洲最大的两家灯泡工厂西门子和AEG顿时失去了整个西欧市场。
飞利浦的母国荷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部保持中立。这个重大的外交决定,给了飞利浦公司在乱世中急速成长的大好契机。嗅觉敏锐的安东,立刻扩大产能,飢渴地准备一举攻下呈现真空状态的欧洲照明市场。
就在此时,美国照明巨人通用电气向安东提出了一份专利和解协议:飞利浦可以合法地使用拉拔钨丝;相对地,飞利浦必须退出北美。安东很快地同意了这个提议:此时此刻,应该专注于掠夺没有西门子的欧洲。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利浦灯泡广告
安东领军的业务团队在协约国成员之间奔走,遍及了西欧、北欧、以及东方的俄罗斯。一次大战期间物资缺乏,加上德国商品受到协约国的抵制,飞利浦的产品很快就大受欢迎。尽管如此,还有个大问题极待解决:由于德国队协约国成员发起了潜艇战,攻击海面上所有协约国(主要是美国与英国)的战舰以及商船,造成物资流通困难。就算飞利浦订单满载,如果无法将货物运到客户手上,也是白搭。
于是,在大战期间,安东干起了荷兰人的老本行:航运。他购买了四艘渔船,内部改装成货船,在北海上灵活地将飞利浦的灯泡运送到法国、比利时、南欧地区、以及斯勘地纳维亚——伪装船队顺利躲过了德国潜艇的封锁。
飞利浦的灯泡不止越过战火顺利到达欧洲诸国手中,船队回程的时候,又会载着其他的物资回到荷兰。一来一往,为飞利浦赚进大把财富。
大战中,飞利浦获得了巨幅的成长。尽管放弃了北美,飞利浦却进入了拉丁美洲市场,同时接收了西门子与AEG的欧洲失地;此外,正式得到了通用电气的专利授权,将公司长期潜在的专利风险一举消灭。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来自北海小国荷兰的飞利浦,成为欧洲最大的照明公司。(文/张焜杰 Kim Chang)
1919年,展现飞利浦灯泡工艺的哥利亚巨人灯泡。(来源:飞利浦研发中心Philips Research)
安东趁一次世界大战、国际情势动荡不安之际,大举出手并购,扩充飞利浦产能,带领飞利浦站上世界之巅。之后,又与通用电气、欧司朗的太阳神卡特尔协议,巩固其在照明产业的利润。然而,飞利浦依然只是个没有个性的零件供应商,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2/287116.htm
登峰造极:用电波征服世界
1893年,爱迪生的死对头:尼古拉 特斯拉(Nikola Tesla)公开发表了一种无线通讯的方法;1906年圣诞前夜,加拿大科学家范信达(Reginald Aubrey Fessenden)向世人展现了第一次的无线电台:他利用无线电,广播了自己用小提琴拉的平安夜,并且朗读了圣经。
一次大战结束之后,无线电广播成为了一门新兴的事业,而飞利浦的研发实验室NatLab可没有错过这个大好时机。无线电收音机的真正普及,在于发明了能够放大电子讯号的真空多极管。而飞利浦以及通用电气(GE),则是当时掌握最多真空管制造技术与专利的公司。
飞利浦在1926年推出的多级管Pentode。(来源:飞利浦官网)
自1913年飞利浦成立NatLab物理实验室以来,其在真空管领域有着巨大的研究成果,也取得了大量的国际专利。在无线电领域,飞利浦虽然不是第一个投入的先驱,却是商用无线电真空管的最大制造商之一。
是「之一」,不是「唯一」。另一个庞大的对手叫做RCA,来自于美国通用电气集团;又一次,两大电子帝国在无线电领域上面狭路相逢,而且,在一些关键领域上,飞利浦处于劣势。
才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美国人民对于自己打了一场「欧洲战争」感到无法释怀,于是整个社会重新拥抱了孤立主义:欧洲人别管美国事,同样地,美国人也不管欧洲事。面对新兴的无线电竞争,这次通用电气很快就对已非吴下阿蒙的飞利浦提出了专利授权邀约:
飞利浦可以在全世界(除了德国)自由使用通用电气与RCA的无线电专利;条件是,飞利浦必须完全放弃美国照明市场。通用电气想把欧洲送给飞利浦,藉此换取大西洋西侧的偏安。
面对竞争对手这么重大的「让步」,安东想也没想就同意了。1925年,就在成立了太阳神卡特尔的隔年,飞利浦正式得到了通用电气的授权;如今,在灯泡以及无线电的领域里,飞利浦都晋身为世界级厂商。
飞利浦收音机:品牌的时代
从1922年赫拉德退休后,安东调整了公司发展的策略。过去,飞利浦着重在于生产真空管、以及通讯阀这些电子产品的「零件」;而在1927年,飞利浦开始生产「完整的产品」。
在1927年9月的乌特列支(Utrecht)商展中,飞利浦公司第一次向世人展示由飞利浦设计、制造的收音机;同时,成立了短波电台PCJJ,用各种语言对全世界广播;隔年,电台开始了一个周日节目《Happy Station》,邀请特别来宾访谈、介绍荷兰生活、播放热门歌曲。
1927年飞利浦所推出的第一代收音机(来源:飞利浦官网)
当年这个「收音机加上广播节目」的组合,简直就像现在的smart phone + app一样相辅相成。从电子零件制造商转型成为消费性产品制造商,广播电台里营销着自家生产的收音机的广告—1927年,可谓是飞利浦经营品牌的元年(注)。
生产一个完整的收音机,听起来容易,但是并非如此。你若有机会,找一部1931年拍摄的纪录片《Philips: Radio》来看,绝对会惊叹不已:
首先,在飞利浦收音机工厂里面,工人们加热着硅砂来制造玻璃、数十个玻璃师傅正在卖力地吹制着玻璃管(用来制造放大电子讯号的真空管)。才在感叹这真是门高难度的工艺,三分钟后,画面切换到飞利浦的自动化玻璃管制造设备——刚刚那些费尽师傅功夫的玻璃管,在这个工厂里面被飞快地用模具吹制好了,而且每个都一模一样。
整个影片将近三十分钟,你可以看到飞利浦是如何从一堆砂石变出一台巨大的收音机(1927年原型机),我个人相信,当中的工作流程绝对超过一百站。半成品被巨大的输送带还有缆车在不同的厂区内移动着;巨大的管线供应着高温的气体;工人们熟练地绕线、组装、点测——这座工厂,就算搬到现代,也绝对是个现代化工厂,可以想象在1930年代,飞利浦收音机工厂让荷兰人多么骄傲。
总裁安东、飞利浦,绝对不是心血来潮就决定要做个收音机来卖。若是看过这段影片,你会看到当中有太多的生产技术、工业管理、计算、以及巨大投资。生产一整台收音机的飞利浦,可不只是把零件买来组装,而是几乎生产了每一个零件:Everything is made in Eindhoven。所以,他们可以自豪地拍胸脯向全世界保证收音机的质量:各位观众,这就是这个时代尖端科技的结晶。
收音机的生产之旅到了最终站,工人们在扩音器(speaker)的表面,镶嵌上了一个巨大的圆形纹饰:飞利浦圆环(the Philips Circle)。
1931年推出的「礼拜堂型收音机(Chapel Radio Model 930A)」,是当年最畅销的机种。(来源:维基百科)
飞利浦圆环是飞利浦的第一个商标,从1926年起开始被使用,将近一百年来历经多次修改,但是圆环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变动:一个圆环包覆了四颗星星,在三条波纹上下闪耀。
三条波纹,象征着无线电波;四颗星星,代表着在夜空中充满了承载电波的乙太(ether,古人认为宇宙中充满了一种叫做乙太的物质),让无线电波在空中环游世界(外圈圆环)。
一开始,圆环形商标只被使用在收音机以及真空管产品上;后来,随着收音机销往全世界,集团越来越大,公司决定让飞利浦圆环成为整个集团的商标:飞利浦圆环加上飞利浦的字样,外面再用盾型包覆,就成为了「飞利浦之盾」。
飞利浦不再只是一个零件工厂。她是一个代表尖端科技创新的品牌。
飞利浦商标的演变:圆形图案即为飞利浦圆环。(来源:飞利浦官网)
大萧条:黑色星期一
1929年10月28日,喧嚣了整个二○年代的经济盛宴嘎然停止,美国华尔街出现恐慌性抛售股票,道琼指数单日下跌12%,美国各大财经巨擘进场护盘;次日,黑色星期二,护盘宣告失败,恐慌性卖压让指数再下跌12%,当日蒸发了140亿美元;当周交易结算时,美国股市价值损失高达300多亿美元,正式宣告了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的到来。
大萧条席卷全世界,经济全面衰退,美国失业率高达25%,有些国家甚至高达33%;国际贸易锐减50%,农作物价格衰退60%。数百万的学生辍学成为童工维持生计,社会治安败坏,人民受不了破产的痛苦而自杀。这场巨变,让全世界经历了一次比种族清洗还严重的毁灭,堪称一场经济大屠杀。
而飞利浦总裁安东,也正经历了他一生中最艰辛、痛苦的时期。
安东.飞利浦,来自于一个富裕的家族;年轻时到阿姆斯特丹学习证券交易,本来很可能成为一个股票交易员,命运却让他来到南方的安荷芬,与父兄一起打拼事业。38岁就让公司股票上市,44岁让飞利浦成为欧洲第一。将近四十年的飞利浦生涯,安东遭遇过许多的挑战和危机,都能凭着犀利的谈判能力与优异的商业天份安然度过。
可是大萧条,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挑战。
安东老了,累了,意志消沈了,他选择了闭上眼睛,不想面对这失落的十年。从30年代开始,飞利浦的公司大权,慢慢落到财务长法兰斯?奥顿(Frans Otten)身上。
1920年代时任飞利浦财务长的法兰斯.奥顿(Frans Otten)
财务长当家
当飞利浦遭遇衰退的时候,安东派人到美国,向他的商业伙伴通用电气(GE)学习经营管理。安东的结论是,如今庞大的飞利浦已经不是靠家族力量可以维持的公司了——必须要引入外部的专业经理人。
法兰斯就是一个这样的人选。他是工程师背景出身的财金人。1924年加入飞利浦,次年与安东的女儿结婚,成为安东的女婿以及心腹。
1931年,飞利浦成立满四十周年,总裁安东.飞利浦宣布,因为大萧条,取消四十周年庆,同时,进行全球裁员:从两万人裁减到九千人。
景气衰退之际,就是比谁气长的时候。
财务长法兰斯掌握实权,飞利浦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樽节行动,包含裁员、缩编预算、关掉亏损的办公室;同时,为了解决世界各国提高的关税壁垒,飞利浦改变了过去由荷兰总公司生产、供货到世界各地分公司的策略,改成「当地生产、当地销售」,降低了运费以及关税。
法兰斯用尽全力节约公司开销,可是他不想让飞利浦成为一个没有未来的事业。在这波紧缩政策里,飞利浦砍了各式各样的预算,却最大幅度地保留了研发预算给NatLab,这个决定拯救了飞利浦于大萧条之中。
北海小国的电子产品席卷大西洋两岸,造成一波飞利浦热潮,这家荷兰公司推出了各式各样前所未见的新产品:1932年,飞利浦收音机销售突破一百万台;次年,收音机的真空管销售突破一亿个;公司推出车用收音机,同时输出电信设备;照明领域中,公司推出了霍斯特博士发明的气体放电灯;30年代,公司开始生产医疗用真空管,同时开始生产医疗用的X光机;1939年,飞利浦推出第一支电动刮胡刀,大获好评,员工人数成长到四万五千人。
你可以想象吗?在这失落的十年里,飞利浦电子公司击败了所有的对手,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
公司大小事,交由女婿法兰斯打理;如今,对于进入半退休状态的安东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接班人。他最属意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弗里茨(Frederik Jacques “Frits” Philips);然而,才三十出头的弗里茨实在是太年轻了,无法一下继承这个电子帝国。老安东打算再撑个几年,等待弗里茨的养成完成。
人算不如天算,时代不允许安东慢慢来。
注:飞利浦的世界广播节目《Happy Station》,自开播以来,历经两次停播,如今依然屹立不摇,成为全世界最长寿的广播节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温州很强的ly51s单片机程序开发公司虽然这三个脚的名字和我们单片机上的串口名字一样,但是却不能直接和单片机对连直接通信,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板只能把基本的功能给同学们做出来提供实验练习,但是同学们学习的脚步不应该停留在这个实验板上。设置时,将重力检测开关与计算机之间用线连接好,然后点击机界面上的“连接串口”按钮进行波特率自适应,当界面上状态栏提示“连接串口成功。